
每逢維基媒體基金會又一次開展年度計畫之際,我們都會先彙整一系列可能影響維基媒體運動及各站點運作甚鉅的趨勢清單。我們希望辨認與自身使命相連結的種種線上趨勢,舉凡人們如何及在何處搜尋或貢獻線上內容、日益充斥網路空間之錯誤及不實資訊、線上資訊提供者管理法規更新等,均位列其中。此類分析有助於我們確立開展年度計畫的指導問題——「維基媒體目前需要為世界做些什麼?」
這一問題驅使我們持續與維基媒體運動及其參與者對話。以下觀察結果一如以往,體現今日的科技、政治及社會環境已與維基百科草創之際有很大不同,而我們必須加以適應並進化。我們的年度計畫與未來戰略均將受這些趨勢所形塑——舉凡加強以科技工具保護維基人,抑或引進信任及安全措施、以全新方式推廣維基媒體內容等作為皆然。
有關人們如何及在何處搜尋或貢獻內容
人們對線上資訊懷疑日增,認定資訊真實且值得信任與否的共識基準亦遭削弱:我們去年注意到,消費者為線上資訊淹沒,益加期望有值得信任的旁人為之統整。而Google「AI總覽」等人工智慧搜尋產品相繼推出後,許多人如今已仰賴人工智慧協助搜尋網路資訊。人工智慧尚未完全取代傳統網路搜尋引擎或社群媒體平臺等其他資訊獲取管道,但我們去年所觀察人們倚靠他者的趨勢則更加明顯:許多民眾質疑政府機關及媒體等傳統知識權威之公信力,並大量湧向線上人物,使他們在信賴方面取得更多話語權。Podcast創作者及影片部落客等網路紅人以社群媒體為平臺,躍升全球選舉等活動要角。而民眾傾向尋求與自身類似出身背景及意識形態的人物,於是日益陷入斷章取義認定事實的「同溫層」,進而撕裂共識。
人們熱烈參與提供有益連結的網路空間:作為仰賴數以萬計維基人費心費力貢獻的網站,我們密切關注人們如何及在何處線上參與貢獻的趨勢。我們去年強調,人們已有許多有益且有效的方式在線上分享知識。我們今年更觀察到,全球各地的人們都正熱烈加入位於Facebook、WhatsApp、Reddit與Discord等平臺的小型興趣小組,分享他們的知識及專業。這些空間在全球日漸流行,且較一般廣泛的社群管道而言亦更得以自在參與。其中,又有一群核心志願者致力維護社群,負責管理社群、指導新手等重要活動。
電子遊戲對青年而言,是足以媲美社群媒體的參與場域。今日,Discord及Twitch等平臺已建立無數遊戲社群,而人們除遊戲外,亦共同參與組織活動、管理使用者內容及行為。這些平臺亦利用遊戲吸引使用者投入其他產品,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廣受歡迎的遊戲部門即是一例。
總之,人們用於線上活動的時間畢竟有限,於是我們推斷,自2020年至2021年以來,新註冊參與維基媒體計畫者的數量有所下滑,此或亦與其他有益網路空間日益熱門有關。
有關線上資訊傳播及管理
由人類產生並驗證之數位資訊成為人工智慧科技平臺競爭中最為寶貴的資產:我們去年預測,人工智慧將遭惡意應用以在線上製造及散播虛假資訊。我們今年觀察到,人工智慧所產生的低品質內容,不僅用於散播虛假資訊,亦常用於迅速獲利,而席捲網路。與此同時,由人類產生的高品質內容在網路上乃日益珍稀,而為科技平臺爭相爬取,並經人工智慧或傳統形式搜尋之實驗管道散播。對此,全球主要新聞及媒體公司等人工內容產製者,正與人工智慧公司商定內容授權協議,並以付費形式限制內容存取,以防阻濫用。但此類限制卻導致公眾更難取得免費而優質的資訊。
圍繞來源中立及可靠定義的爭執威脅知識計畫及其貢獻者:我們去年強調,全球各司法管轄區的監管法規,或對線上資訊分享計畫造成挑戰,或因而創造契機。就今年而言,驗證中立的線上資訊已更加困難。公眾對於「事實」及「中立」等概念日益缺乏共識,並沾染政治色彩。舉凡特殊利益團體、有力人士及若干政府,均試圖打擊不合己意的線上來源、削弱民眾信賴,甚有以無理訴訟脅迫資訊來源者。
全球各地許多規範線上科技平臺的法規,均未將開放科學倡議、眾包知識與文化遺產資料庫及網路檔案館等以公共利益為核心之非營利平臺納入考量。此種「一刀切」的線上監管法規,將威脅存取平臺讀者及貢獻者之隱私,甚至危及現行社群內容審查流程:如強制平臺確認讀者及貢獻者身份並追蹤其操作的法規,即可能危及資訊存取與分享人之隱私及安全;此外,部分法規要求平臺即時移除任何標記為虛假資訊的內容,則又與若干平臺所內建以社群共識判斷虛假資訊——確保結果準確,而非急於求成——之安全機制相衝突。
未來展望及參與討論之道
當然,此一清單如同以往與社群分享的種種趨勢一般,並不代表維基媒體運動面對的所有挑戰及契機,而是在我們為次一會計年度規劃之際方便用於檢討,並確定如何滿足世界的需求。維基媒體基金會首席產品與技術官賽琳娜・德克曼(Selena Deckelmann)已於今年稍早邀請全球社群分享對他們至關重要的趨勢及變遷——您可在相關討論頁參與討論——而基金會今後亦將發布年度計畫草稿,以針對這些趨勢提出對策。目前,我們已先行啟動若干措施:如為阻止新手編輯者數量下滑,近來我們即添加了「編輯檢查」等智慧功能,以提升行動裝置有益編輯,促進新人上手,並鼓勵他們持續貢獻。我們衷心期待社群在此一社會及技術環境變遷之際踴躍參與討論,以期維護並發展自由知識計畫。

Can you help us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 order for this article to reach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we would like your help. Can you translate this article to get the message out?
Start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