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 2019 年起,Wikidata Taiwan與Open Street Map Taiwan 便積極投身於開放資料運動,透過舉辦 Open Data Day Taiwan 年度活動,致力於推動開放數據的應用與普及。經過多年的耕耘,我們成功搭建了一個促進協作與創新的堅實基礎。然而,在這片逐步拓展的數據版圖下,仍有許多被忽視的空白亟待填補,尤其是關於台灣本地文化與宗教遺產的保存與傳承。這些深植於社群生活中的珍貴故事,零散且隱晦,正面臨被時代洪流淹沒的風險。因此,在2025年台灣開放資料日,我們決定將視角回歸地方,透過開放資料的力量,重新發掘那些被遺忘的日常風景與在地智慧。
今年的主題「在地資料」,讓我們攜手來自各界的夥伴,透過開放資料工作流程,探索如何將數據應用於社群實踐,並促進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我們集結了在地行動者、開源社群、科技開發者、學術研究者,以及關心文化傳承的各方參與者,透過八場主題工作坊,共同探討如何運用開放資料工具,為人類學研究與文化記錄賦能。從保存在地記憶到創造新的敘事視角,開放資料不僅讓過去的努力得以被看見,也為未來的公共探索與知識再利用開闢了嶄新的可能性。
主題
活動開場,我們關注宜蘭的地方社群如何透過開放資料技術進行地方記錄與活化,並探討這些方法如何革新傳統研究模式。在首兩場討論中,我們深入了解台灣當前人類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並思考開放資料運動如何協助學者與社群工作者,促進多元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接著,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台灣宗教民俗文化平台(TRFC)」執行長洪博士,他致力於數位資料在地方宗教、文化與歷史領域的應用。透過他的分享,我們見證了地方歷史數位化的發展歷程,深入了解數位轉型所面臨的挑戰與突破,也看見 TRFC 平台在這個領域的開創性影響力。
下午的議程側重實務操作,我們帶領參與者了解如何投入開放資料運動,包括如何為 Wikivoyage、OpenStreetMap 、Mediawiki 以及 Wikidata 等專案貢獻內容。我們也鼓勵大家透過在地社群活動,記錄並共享地方文化,或協助翻譯地方語言,為知識保存與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隨著討論的深入,我們發現開放資料的應用潛力遠超預期,激勵大家攜手探索這片未來的創新沃土,為社群創造更多價值。
結論
回顧這次活動,台灣開放資料日 2025 為我們帶來了豐富且深具啟發的體驗。我們見證了社群保存與發揚台灣文化遺產的努力,也展示了開放資料技術如何提升這些工作的品質與永續性。此外,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開放資料如何賦能地方行動,讓傳統文化保存與現代技術發展相互結合,開創新的可能性。
透過這次深入的交流與合作,我們不僅強化了社群間的連結,也共同提升了運用開放資料的能力。我們期望,這次經驗能夠啟發更多創新思維,推動開放資料運動的發展,並促進數據驅動的文化敘事與社群參與,為未來的數位文化發展開啟新篇章。

Can you help us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 order for this article to reach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we would like your help. Can you translate this article to get the message out?
Start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