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是許多族群共同生活的家園,每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噶哈巫族 (Kaxabu, Kahabu, Kahapu) 便是其中一支根植於島嶼中央的原住民社群。儘管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連結,他們的文化與語言卻面臨逐漸消失的危機。為了改變現況,噶哈巫的社群積極的尋求各種方式來延續族群的文化與記憶。而 Wikidata 以及維基媒體計畫便為他們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可能性。
過去六年來,Wikidata Taiwan 社群致力於在這座西太平洋的小島上推廣開放資料與知識共享的運動,並且積極與台灣各地、包括原住民族社群來進行合作,協助他們邁出加入開放連結資料世界的第一步。而這一次,輪到噶哈巫社群來踏上這段旅程。
認識噶哈巫

噶哈巫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之中相對低調的一族,目前主要社群居住在中臺灣的南投縣埔里鎮眉溪四庄,同樣屬於南島語族的一支,並與另一個位於中臺灣的巴宰族有深厚的血緣關係,而兩個族群各自所使用的在目前的語言學研究中則被統歸為巴宰-噶哈巫語,在 iso 代碼上配發有代碼 “pzh”。
然而在台灣政府所承認了 16 個原住民族中噶哈巫族以及巴宰族皆不在其中,因此無法獲得國家支援。如今所有的文化保存與復興運動多依靠本社群自行發起,不過他們所擁有的時間已所剩無幾,在近期的調查中僅剩十位左右的高齡耆老尚能使用族語溝通,噶哈巫語因此被列為極度瀕危的語言。對噶哈巫而言,文化復興不僅僅是保存自己的語言或傳統,更是一場重新探索自我的旅程,重拾文化主體性,用自己的話語述說自己的故事。
從語言出發,走進數據世界
這次的工作坊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噶哈巫社群與 Wikidata Taiwan 攜手合作舉辦,學習如何透過 Wikidata Lexeme 來協助語言的紀錄與保存。活動地點就選在南投埔里噶哈巫族四個部落中的蜈蚣崙。這場工作坊並非只是一次技術培訓更象徵著族群踏入開放、結構化資料的世界。
在一個宜人的午後,小雨初歇,涼風輕拂,參與者在輕鬆的環境中認識了 Wikimedia 的理念與 Wikidata 的運作方式,並在後續通過實務操作,學習如何將族語詞彙輸入到 Wikidata Lexeme 之中。這是一個專門保存語言的資料平台,能記錄單字的構造、語意、語法特徵與使用方式。對噶哈巫這樣的瀕危語言來說這個平台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機會。透過這個平台族人能用自己的語言、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並分享自己母語的知識。並且這些資料也將以結構化、機器可讀的數位格式對所有人,任何人開放自由使用。
對噶哈巫的社群來說,這場活動的重要性並不單純只是又一場社群復興的活動,而是一個向世界說出自己的故事、展現自我、邁向全球數位化舞台的重要一步。
展望未來
當天的活動在參與者們於 Wikidata Lexeme 上為噶哈巫語創建了 數個詞位後圓滿落幕。我們期待這場相遇可以作為一段長期合作的起始,為雙方注入更多創新與活力,攜手開創語言保存與文化復振的新篇章。

Can you help us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 order for this article to reach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we would like your help. Can you translate this article to get the message out?
Start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