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受眾更新:得自ChatGPT與社交軟體之見解,及對往後讀者的認識

Translate this post
The Soyuz TMA-14M spacecraft is seen as it lands with Expedition 42 commander Barry Wilmore of NASA, Alexander Samokutyaev of the Russian Federal Space Agency (Roscosmos) and Elena Serova of Roscosmos near the town of Zhezkazgan, Kazakhstan on Thursday, March 12, 2015. NASA Astronaut Wilmore, Russian Cosmonauts Samokutyaev and Serova are returning after almost six months on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here they served as members of the Expedition 41 and 42 crews. Photo Credit: (NASA/Bill Ingalls)
圖片來源:NASA/Bill Ingalls(公有領域)

去年7月,維基媒體基金會推出「未來受眾」計畫,探索如何持續為尋求及分享知識者滿足需求。本文作為計畫期中更新,將揭示過往若干實驗結果及未來去向。

下一代將要怎麼從維基百科學習知識並為之貢獻?此實猶未可知也。不過維基媒體基金會自去年迅速開展若干實驗後,已然增進對維基百科在科技及使用者行為日新月異下如何持續為尋求及分享知識者滿足需求的見解。以下將簡介我們從首輪實驗(包括探索ChatGPT及社交軟體等)取得之結果及在此基礎上籌劃有關線上文本評估流程的進階實驗。

回顧——何為「未來受眾」?

維基媒體運動始終以為世界上每一個人提供自由知識為宗旨。與此同時,我們亦知曉若干近期科技進展——包括進步人工智慧、全新社交軟體及其他裝置等前所未見的數位世界互動形式——實有塑造維基媒體計畫在廣闊資訊生態系中地位之潛力;畢竟我們的使命自維基百科20餘年前建立至今雖未曾動搖,但用以貫徹之手段則自當與時俱進。 

自去年以來,維基媒體基金會開展了全新的「未來受眾」(Future Audiences)跨團隊合作計畫,探索如何挖掘尋求及貢獻知識者:此計畫並不直接製造產品,而是透過實驗以為維基媒體基金會辨識、推薦創新機會所在。依據實驗結果不同,基金會可以加大投入新產品或開發新方法,以求與更多受眾互動;抑或同下方ChatGPT擴充功能的結果不如預期一般時,亦即可從中汲取寶貴見解,而不須耗費太多額外資源。

我們已做到或學到了什麼?

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間為ChatGPT提供的維基百科擴充功能截圖

1. 超然聊天機器人之上:對話型人工智慧

我們以有關對話型人工智慧(Conversational AI)開發進展的研究問題起頭:

  1. 知識尋求者是否日漸偏好使用ChatGPT而非維基百科取得資訊?
  2. 對話型人工智慧在尋找及總結維基百科資訊方面表現如何?

我們在年間開展的首次實驗乃為ChatGPT開發擴充功能,讓使用者得以直接自維基百科(而非平常用以訓練機器人的資料)為一般性知識問題取得解答。實驗結果表明:

  1. ChatGPT並非「新維基百科」——後者仍為重要且可信的線上資訊來源。我們分析年間維基百科流量數據及ChatGPT實驗性擴充功能的使用及調查資料後認為,縱使讀者開始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取得資訊,亦實為用於輔助、而非取代維基百科居多。相關擴充功能的使用者仍時常直接訪問維基百科網站,並表示當他們明瞭ChatGPT提供的若干內容實來自維基百科,則反將賦予更多信任
  2. 對話型人工智慧在尋找維基百科內容並予以總結方面高度準確(當然也不是盡善盡美)。一般人通常對ChatGPT等通用聊天機器人提供的資訊心存(必要的)警惕,不過我們在擴充功能中使用的技術——以人工智慧在維基百科這種特定的知識資料庫中蒐集相關資訊並向使用者予以摘要(亦即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RAG〕)——可以提供相當高品質(但顯然未臻完善)的結果。

總而言之,生成式人工智慧或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受眾更有效率瀏覽維基百科知識,不過聊天機器人亦當非其唯一管道。據此,我們也將展開其他人工智慧實驗(詳見後文「來源請求」一節)。

2. 又一維基兔子洞?主打個人特質社交軟體

維基人安妮·勞威達(Annie Rauwerda)在介紹永久濃湯TikTok系列短影音中與一只曼谷燉鍋合照。圖片來源:AnnierauCC BY-SA 4.0

2023年可謂「ChatGPT之年」,不過在此之上,我們亦認識到另一年度外部趨勢——年輕受眾不再總是透過網路或維基百科尋求資訊,而更加偏好以TikTok(抖音)或YouTube等以個性為主打(personality-driven)的社交軟體。我們據此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 是否可以將維基百科內容融入社交軟體,以提高相關資訊對年輕受眾之吸引力?
  2. 是否有樂於分享可靠資訊及維基媒體計畫內容的創作者?

我們對社交媒體使用者及內容創作者開展問卷、訪談及可用性研究等質性分析,並得到以下結論:

  • 年輕受眾更懷疑他們在線上瀏覽時所見資訊,並偏好向特定人物而非冷冰冰的網站學習。誠然,資訊呈現形式對吸引使用者注意亦有影響——多數人傾向閱覽簡短、富媒體的資訊而非大段文字——但內容提供者可謂相當重要。據此,維基百科應當儘可能向受眾體現自身作為可靠知識傳播社群的地位。
  • TikTok等軟體確實有知識創作者社群會分享來自維基媒體計畫的事實及媒體資料,並獲得大量受眾。這些創作者就自身熱衷的話題分享可靠知識,並相當仰賴維基百科為產製內容所需資源。他們不一定會直接為維基媒體計畫做出貢獻,但我們仍應抓緊機會與其互動,俾於協助以創新手段傳播自由知識,並促進全球更多青年參與維基媒體運動

我們將去往何方?

新實驗:「來源請求」

隨數位空間日益面臨虛假資訊充斥之威脅,我們也嘗試將人工智慧結合維基百科,運用其知識協助讀者評估在線上所獲取知識是否可靠。

來源請求」(Citation Needed)計畫將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功能融入Chrome網頁瀏覽器實驗性擴充功能,使用者得藉此即時將他們在線上閱讀的內容與維基百科對比。此一擴充功能還將提示使用者所選擇的特定宣稱是否有維基百科資訊支持、相關條目的註腳與貢獻者數目及最近更新時間等。繼首次生成式人工智慧實驗之後,我們也將持續追蹤人工智慧在此之中搜尋及總結維基百科資訊的能力。往後數月間,「來源請求」計畫將向有意願測試者開放,我們將評估工具使用情況及使用者回饋。

若您欲深入了解並協助計畫測試,請參閱此元維基計畫頁面

Can you help us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 order for this article to reach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we would like your help. Can you translate this article to get the message out?